氨氮(NH?-N)是水體中氮污染的主要形式(單位:mg/L),主要來源于生活污水、農(nóng)業(yè)化肥及工業(yè)廢水(如焦化、制藥)。過高的氨氮濃度會導致水體富營養(yǎng)化(藻類爆發(fā))、魚類中毒(氨具有毒性)及飲用水異味。氨氮測定儀通過納氏試劑比色法(經(jīng)典方法)或水楊酸-次氯酸鹽分光光度法(常用儀器法),量化水樣中氨氮含量。但在實際操作中,受試劑配制、樣品處理、儀器狀態(tài)等因素影響,常出現(xiàn)測量誤差甚至錯誤結果。了解常見誤區(qū)并規(guī)避,是保障測定準確性的關鍵。
誤區(qū)一:樣品預處理不當,引入干擾物質(zhì)
•懸浮物影響:水樣中的懸浮顆粒(如泥沙、有機物)可能包裹氨氮(以銨鹽形式存在),導致提取不全(測值偏低)。若水樣渾濁(懸浮物>20mg/L),需用0.45μm濾膜過濾(避免濾膜吸附氨氮),或離心(3000rpm,5分鐘)后取上清液測定。
•余氯干擾:水樣中殘留的余氯(如自來水或消毒后污水)會與氨氮反應生成氯胺(NH?Cl),導致氨氮損失(測值偏低)。測定前需加入硫代硫酸鈉(Na?S?O?,每100mL水樣加0.1-0.2g)去除余氯(反應時間>5分鐘),或用無氨水(經(jīng)蒸餾或反滲透制備)稀釋水樣降低余氯濃度。
•pH值控制:納氏試劑比色法要求水樣pH值在6.0-7.4之間(最佳7.0左右),若水樣過酸(pH<6)或過堿(pH>8),需用稀硫酸(1mol/L)或氫氧化鈉(1mol/L)調(diào)節(jié)。部分儀器法(如水楊酸法)對pH適應性更強(pH 5-9),但仍需避免異常pH值影響顯色反應。
誤區(qū)二:試劑配制與保存錯誤,導致反應失效
•納氏試劑配制:經(jīng)典方法中,納氏試劑由HgI?與碘化鉀KI在堿性條件下反應生成,配制時需嚴格按比例(如20g碘化鉀+10gHgI?+160g氫氧化鉀,溶于500mL水,定容至1L)。若HgI?過量(超過理論量20%),試劑會呈現(xiàn)深黃色(正常為淡黃色),導致空白吸光度升高(測值偏高);若氫氧化鉀不足(pH<11),試劑穩(wěn)定性差(易分解生成沉淀)。配制后需避光保存(棕色試劑瓶),有效期通常為1個月(久置會降低靈敏度)。

•水楊酸試劑配制:儀器法中,水楊酸與次氯酸鹽反應生成靛酚藍(顯色物質(zhì)),需精確配制水楊酸-酒石酸鉀鈉混合溶液(水楊酸濃度通常為50g/L,酒石酸鉀鈉為500g/L)。若水楊酸未全部溶解(加熱至60℃助溶但未冷卻至室溫),或酒石酸鉀鈉含有雜質(zhì)(如重金屬離子),會導致顯色不穩(wěn)定(顏色褪色快)或空白值異常。
•標準溶液配制:氨氮標準儲備液(通常為1000mg/L)需用氯化銨(NH?Cl,基準級)溶于無氨水(避免引入氨氮干擾),定容后冷藏保存(有效期6個月)。使用時稀釋為工作標準液(如10mg/L、50mg/L),需現(xiàn)配現(xiàn)用(避免氨氮揮發(fā)導致濃度變化)。
誤區(qū)三:儀器操作不規(guī)范,放大測量誤差
•比色皿使用:測定時需使用同一規(guī)格的比色皿(如10mm光程),避免不同皿差(如玻璃比色皿與石英比色皿透光率差異)影響吸光度讀數(shù)。比色皿外壁需用擦鏡紙擦拭(避免纖維殘留),且每次測定同一水樣時使用同一比色皿(減少隨機誤差)。
•顯色時間與溫度:納氏試劑法顯色需在室溫(20-25℃)下靜置10-15分鐘(溫度過低顯色慢,過高可能導致靛酚藍分解);水楊酸法顯色通常為15-20分鐘(嚴格按儀器說明書時間操作)。若顯色時間不足(顏色未全部生成),或超過最大顯色時間(顏色褪色),都會導致吸光度異常。
•校準曲線失效:儀器需定期(每周或每20個樣品)用標準氨氮溶液(如0.5mg/L、1.0mg/L、5.0mg/L)校準,繪制吸光度-濃度校準曲線(相關系數(shù)R²>0.999)。若標準溶液配制錯誤(如濃度偏差>±10%)或儀器光源老化(如氘燈亮度下降),會導致校準曲線斜率異常(測值整體偏高或偏低)。
氨氮測定儀操作的常見誤區(qū)多源于細節(jié)疏忽,通過規(guī)范樣品預處理、精準配制試劑及嚴格儀器操作,可有效避免誤差,確保測定結果真實反映水體氨氮污染狀況,為水質(zhì)管理與污染治理提供可靠依據(jù)。